**的湘版伪装本书刊(多图)

分享到:
点击量: 245337

  新中国成立之前,由于国民党当局对**书刊实施封锁、查扣、捣毁等手段,中国**党和**进步文化界采取了一种权宜而又机智的斗争策略,将**书刊伪装起来,即改换封面书名,伪托出版者、出版地,改换译著者或不署译著者姓名等办法。

  这就好比战士在前线阵地用草叶和树枝,将自己伪装起来一样。如**中央机关刊物《布尔什维克》周刊,1927年10月在上海创刊。其**卷第三期封面曾伪装为《少女怀春》、《中央半月刊》(仿国民党机关刊物),**卷第七期封面伪装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小学**用新时代国语教科书》,还伪装成《中国文化史》、《中国古史考》、《金贵银贱之研究》、《虹》、《平民》等。《红旗》周刊也曾伪装为《时事周报》、《实业周报》、《快乐之神》、《光明之路》、《真理》、《出版界》等。

  据不完全统计,上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,我国各地出版的伪装本书刊至少在100种以上。现将笔者所见所知的湖南编辑出版的伪装本书刊,略述如下。

  (一)毛泽东著作伪装本

  毛泽东著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》,以《和平奋斗救中国》为封面伪装书名。

  毛泽东著《新民主主义论》,封面伪装书名为《中国往何处去》,封面的右上方有一行小字“新知识丛刊第四期”,封面左上方有一行小字署“钢铁出版社发行”。封底有三行小字:“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,我们应该迎接它。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,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。举起双手罢,新中国是我们的。”封面的背面为《新民主主义论》的内容介绍。正文的标题为《新民主主义论》。全书为32开本,共32面。

  毛泽东著《新民主主义论》,封面还曾伪装书名为《中国往何处去》,封面右上方的一行小字署“香港时代出版社时论丛刊之一”,封面左下方的两行小字署“文风印���所印行。荷里活道一三八号二楼”。扉页为“《新民主主义论》,毛泽东著,人民出版社,1949”。全书为32开本,共32页。

  出版《新民主主义论》、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》这两种毛泽东著作的伪装本,是1947年2月湖南省工委下达给长沙金国印书馆的任务。其印刷数量:前者为3000本,后者为5000本。

  该印刷厂厂长向愚接受任务后,深感责任重大。当时的厂址设在长沙市南门外下碧湘街46号。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任务,向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,制订了没有行文的厂规:一、轮流在厂门口站岗放哨,如遇可疑的陌生人进巷子,立即报告。二、不准随便带外人进厂和在厂里留宿。三、每一版上机印刷后,立即毁版,需再印时,再拣字,再排版,再印刷。排字房排版的清样稿子、机房试印的样稿和装订房多余的零张散页,必须及时烧毁。四、不准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公开活动,如**、游行示威、罢工、罢市等活动。

  书籍印好后,再通过各种渠道,秘密散发出去。

  上述毛泽东的《新民主主义论》两种伪装本,湖南图书馆均有收藏,系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,从长沙古旧书店分别以0.5元、0.1元购进的。

  解放战争时期,中国**党在宁乡的地下组织在知识分子中组建了不少学会、学社,如求实学会、协群学会、梅湖社会教育协进会、力行学会、求真学会、大江学社、涓溪学会等。这些学会、学社为了扩大宣传影响,利用各自的关系与印刷厂紧密结合在一起,印发了许多**书籍,如望北乡地下党支部领导的青年学习社,自己筹集资金,委托流沙河大力书局翻印了以《中国往何处去》为封面伪装书名的《新民主主义论》的伪装本。

  省立长沙**工业职业学校,在**长沙市工委河东**区委的组织指导下,于1949年初,组织了各种以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宗旨的进步社团,如新民主主义研究会等。这些社团成员互相传阅进步书刊。由陈守均、任惜馀提供“**”,如《科学的哲学》、《大众哲学》、《李家庄的变迁》、《苏联见闻录》、《新民主主义论》、《论联合政府》、《土地法大纲》、《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》、《工商政策》、《整风文献》、《一个**党员的由来》(斯诺《西行漫记》中第四篇)等。当时书籍的保管和借阅由张汝安负责。为了避免暴露,张汝安把那些重要的书籍,如《新民主主义论》、《整风文献》等加以伪装,在封皮上写上“风沙之恋”等一些不被人注意的书名,以掩人耳目。

  (二)政治书籍伪装本

  《政治材料》**期,封面书名曾伪装为《脑膜炎预防法》,伪托“上海特别市政府卫生局印行”。据国民党政府档案记载:1929年7月,国民党湖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呈报称,“封面为署名上海特别市政府卫生局印行之《脑膜炎预防法》,内容则为《政治材料》**期,系**党化名反动宣传品。”

  1927年“四一二”、“七一五”蒋介石、汪精卫叛变后,**处于低潮。国民党和各派军阀在**各地,“宁可枉杀一千,不可使一人漏网”,对**党人和**人民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。中国**党为了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,积极宣传党的方针、政策和主张,出版了一大批**进步书刊,但却遭到查扣、销毁。同时国民党政府除通过党务系统和政府系统严厉查禁外,还设立了邮政检查委员会,凡通过邮政部门寄出去的书刊,必须经过严厉检查,才能寄发。而经过伪装的《政治材料》**期,居然顺利地通过了邮局的检查,平安地寄出去了。

  据1962年3月17日《人民日报》晦庵《书刊的伪装》一文云:有一次,有人拿着一本《脑膜炎预防法》到邮局寄发,恰巧被“检查老爷”看到了,当事人正在着急发愁,不料这位“老爷”刚一伸手,看到书名,竟像烫着了火一样,立即缩了回去,噘起嘴巴捏着鼻子走掉了。原来他以为看这种书的人可能已经有脑膜炎症象,容易传染,自己性命要紧,倒不如赶快躲开为好。

  (三)**刊物伪装本

  1939年7月,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支持下,由向愚、刘国英(刘雯)夫妻集资于衡阳司前街创办了五五书店,刘国英任经理。徐特立对该书店的创办非常关心,并指示说:“书店要办得大一点,书刊要丰富一点,要设在比较繁华一点的地方。”资金不足,徐特立在八路军通讯处拿出了一百元(银元)相助(后向愚以陕西大同书局的稿费归还了)。徐特立为照顾邓子干(徐特立的学生)烈士的遗孀陈兆母女的生活,特地要刘国英安排陈兆在五五书店当营业员,并协助刘国英工作。

  “五五”,即5月5日,是马克思的诞生日,取名五五书店,是表示对马克思的纪念。

  1939年10月,在徐特立的支持、指导、帮助下,五五书店向愚编辑出版了《半月文选》。编好后先送给徐特立阅后才付印。如有一期选登了斯大林关于国际形势的谈话,称斯大林为同志,徐特立说不好,应改称为先生,这样才不会引起顽固派的注意。

  《半月文选》编好后,到哪里印刷出版呢?据现湖南图书馆收藏的该刊**期,版权页上记载为“重庆:苍坪街;衡阳:司前街;曲江:风度北路;桂林:桂西路。”其实这四处地方几乎都是伪托的,真实的印刷出版地是在桂林,而桂林的“桂西路”又系伪托。据负责该刊编辑印刷出版的向愚的女儿向刘骝(现为离休干部)回忆说:“《半月文选》编好后,每次都是我父亲拿到桂林去印刷的,每次都要把我带去,一路上一大一小,又装扮成走亲访友的模样,就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。我当时还只有5岁,也并不知道父亲到桂林是印刷《半月文选》。每次到了桂林后,我们是住在旅店里。每天父亲早餐后出去,把我留在旅店里,他晚上才回来。有时说去找姨妈,回来时说姨妈恰好不在家,没有找着。有时又说去找姑妈,又说姑妈搬了家,找不到。但每次回来,总是要给我一些饼干糖果。有一次,还将我带到漓江的将军桥,要我在那里看人家钓鱼,他又办事去了。回来后,我讲起此事,妈妈很生气,说让一个细妹子在那里看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钓鱼,不怕坏人把她拐走卖掉了!自此以后,父亲出去办事时,就把我托付给旅店里的人看管。”“至于具体在桂林的什么地方,过去不知道,现在还是不知道。”1989年向愚去世,所以《半月文选》的印刷出版地已成谜团。

  《半月文选》主要是刊载有关**进步人士对时事评析方面的文章,以正确引导人民群众认清抗战形势,揭露各种妥协投降派的言论,从而帮助人民树立抗战的必胜信心。创刊号刊载了毛泽东的《目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对策》、《我们对过去参政工作和目前时局的意见》和陶行知的《我们对于国民参政会第四届会议的意见》等10余篇文章。

  《半月文选》深受**群众欢迎,宣传效果很好,仅*后一期就销售了5000份。

  1941年1月,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“皖南事变”,掀起了**次**高潮,五五书店被国民党顽固派查封,《半月文选》也就停刊了。

  《粮食》半月刊,1946年5月4日创刊。发行:粮食半月刊。编辑:王民田、汤永安、周仲由。社址:长沙顺星桥8号。

  《粮食》,从其内容看,是一种反对内战,争取民主的**刊物。创刊号的发刊词《我们永远前进》说:“胜利的手因捶击复员的钟而厌倦了,然而,阴云并未被这串洪亮的声音而冲散。”“我们,这一群在炮火中生长的孩子们,为了不愿让‘书荒’的阴影罩住大家求知的眼睛,于是不顾自身的声音是多么嫩弱,不顾自身的力量是多么单薄,持着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信念,毫无保留地献出了我们的努力,送上这份薄薄的礼物,在这寒冷的春夜里。”“朋友!请用你们明亮的眼睛,慢慢食下这份‘粮食’,”“让这个国家里,再没有火药味与尖叫声,而到处充满花香和朗康的笑声,今天、明天、后天、以至于永远,永远……”

  **期的封面上有一幅木刻画,画的是一位战士骑着奔驰的马。画的下面写着:“前进,民主斗士!”**期还刊载了一篇《五月颂》说:“在荆棘的荒原上,在颠沛的日子里”,心情虽然并不舒畅,却充满了对明天的向往与希望。鼓励“子民们”英勇地站起来,去获得阳光灿烂的明天。

  《粮食》,其内容却不是普通的粮食,但为了能依法登记,取得出版的合法权,而不致于被敌人查扣、捣毁,于是便以“粮食”作为这个刊物的伪装刊名,寓意精神食粮。这是迫于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所为。日寇投降后,虽然在1945年10月10日签订的“双十协定”及1946年2月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《和平建国纲领》中,明确规定了人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力,然而国民党却悍然不顾,使政协纲领成为一纸空文。接着,国民党在**各地煽起了查禁**进步书刊,逮捕杀害新闻出版界人士的妖风鬼火。1946年4月至5月间,反动派在西安暗害《民众导报》的主编李敷仁,查封了《黄河晚报》,接着又封闭了在北平的新华社、《解放》三日刊和其他报刊、通讯社等77家。此外,在广州、成都、昆明、天津、长沙、徐州等地,也都制造了一连串类似的暴行。所以若不采取这种巧妙的伪装办法,不但不能“依法申请登记”,而且随时都有被查封和捣毁的危险。

  《粮食》半月刊传世极为**,笔者仅见到湖南图书馆藏有其1946年5月4日的创刊号(静电复印)和1946年5月25日的**期。

  伪装本书刊,是在特殊年代里,以特殊方式出版的特殊版本的书刊。这种书刊多销往国统区、敌占区,是中国**党对敌宣传斗争的手段之一,是毛泽东思想、党的方针政策在国统区、敌占区得以传播的历史见证。这些伪装本书刊,对当时对敌斗争的顺利进行,为新中国的建立,发挥过重大作用。现在,伪装本书刊成为了研究我国现代**出版史的重要实物依据。特别是那些传世**的伪装本书刊,既是****的**文献,亦是极为重要的**文物,弥足珍贵。

*新资讯

1